盲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社會適應
(2016年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627
第一部分 ; 前言
社會適應是個體通過建立、調整自身的觀念和行為方式,保持與其所處
環(huán)境的協(xié)調,促進自身社會性發(fā)展的過程。學生在生活、學習、人際和職業(yè)
適應等方面存在諸多困難。盲校社會適應課程從學生的實際困難和特殊需求
出發(fā),通過系統(tǒng)的補償性教育,使學生認識到視力殘疾對其社會化的影響,
幫助他們形成積極的社會情感,提高基本的社會適應能力,主動參與社
會生活。
一、課程性質
盲校社會適應課程作為康復類核心課程之一,是面向中高年級學生開展
補償性教育、培養(yǎng)社會適應能力的綜合性活動課程。本課程具有以下基
本特性。
(一)補償性
本課程堅持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在社會適應過程中的特殊教育需要,
使學生正確認識視力殘疾對其生活、學習、人際和職業(yè)適應的影響,促使他
們主動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恰當應對社會適應過程中的問題,形成樂觀向
上、積極適應的態(tài)度,促進學生社會性的發(fā)展。
(二)綜合性
本課程強調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技能與經驗的能力,解決他
們在生活、學習、人際和職業(yè)適應方面的問題。教學活動注重整合學生在其
盲校義務教育社會適應 課程標準(2016年版)
628
他學科中所學習的知識與技能,引導他們解決實際生活中所遇到的社會適應
問題。
(三)情境性
本課程以學生在真實生活情境中所遇到的社會適應問題為導向,強調通
過創(chuàng)設情境、設計并組織體驗活動開展教學。
二、課程基本理念
(一)以關注學生的特殊需求為出發(fā)點
本課程關注視力殘疾對學生所造成的特殊影響以及個別差異,以他們在
社會適應方面的特殊需求為出發(fā)點,以他們的社會適應問題為導向,開展系
統(tǒng)而有針對性的補償教學,提升他們在生活、學習、人際和職業(yè)適應方面
的能力。
(二)以促進學生社會性發(fā)展為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最終目標是為了促進他們的社會性發(fā)展。本課
程注重增進學生的認識,調整他們的行為方式,使他們積極主動地適應社
會,從而促進個體與社會之間的良好互動,提高他們的社會化水平。
(三)以情境教學和活動體驗為主要方式
本課程通過情境教學和活動體驗等方式增進學生對實際生活中社會適應
問題的了解,正確認識視力殘疾對社會適應的影響,并掌握一些基本方法以
應對和解決相關問題,提高其社會適應能力。
三、課程設計思路
家庭、學校和社區(qū)是學生不斷擴展的生活情境。認識自我、認識社會是
社會適應的基礎。生活適應、學習適應、人際適應和職業(yè)適應是社會適應的
四個基本領域。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發(fā)展,需要在家庭、學校和社區(qū)等情境
中通過各項學習活動得以實現。
本課程的設計思路是:以學生在社會適應方面的實際困難和特殊需要為
│ ;第一部分 ; 前言 ;│
629
出發(fā)點,圍繞家庭、學校和社區(qū)三類情境,以生活適應、學習適應、人際
適應和職業(yè)適應四個方面為線索,遵循螺旋式上升原則,分為中(4—6 年
級)、高(7—9 年級)兩個學段,科學地編排課程內容。
630
第二部分 ; 課程目標
本課程旨在補償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不足,著重培養(yǎng)學生生活、學習、
人際和職業(yè)適應等方面的能力,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fā)展。
(一)生活適應
1. 認識殘疾對自身參與家庭、學校和社區(qū)生活的影響,了解生活環(huán)境
中常見的安全隱患。
2. 培養(yǎng)自我保護意識,形成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
3. 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
(二)學習適應
1. 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了解學習與自身發(fā)展的關系。
2. 激發(fā)學習興趣,形成合作意識;克服學習困難,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
習慣。
3. 能夠有意識地利用各種資源去支持、促進自身的學習。
(三)人際適應
1. 認識自身及其在家庭、學校和社區(qū)中的角色,了解人際交往的常識。
2. 學會尊重他人,具有感恩意識;樂于與人交往,做到誠實守信。
3. 掌握基本人際交往技能,學會與他人友好相處。
(四)職業(yè)適應
1. 了解常見的職業(yè)及其社會意義,認識視力殘疾對職業(yè)選擇的影響。
│ ;第二部分 ; 課程目標 ;│
631
2. 具有初步的職業(yè)意識和崗位責任感。
3. 參與職業(yè)體驗活動,嘗試進行職業(yè)規(guī)劃。
632
第三部分 ; 課程內容
一、生活適應
課程內容 學段 活動建議
家庭
1. 熟悉家居環(huán)境、家居生
活。
中
1. 結合實例,觀察家居環(huán)境(包括設施和
布局),討論、交流家居環(huán)境與家居生
活的關系。
2. 認識視力殘疾對家居生
活的影響,初步應用相
關補償策略。
中、高
2. 結合實例,討論、交流視力殘疾個體在
行走、生活自理、家務勞動等方面的困
難,以及克服上述困難的方法。
3. 認識家居生活中的安全
隱患,初步掌握安全保
護知識與技能。
中、高
3. 結合實例,討論、交流家居生活中涉及
刀具、燃氣、水電等可能產生的安全隱
患以及規(guī)避上述風險的方法。
4. 掌 握 個 人 生 活 自 理 技
能。
中
4. 通過操作活動,掌握個人衛(wèi)生(如洗
漱、穿衣)和物品整理等技能。
5. 初 步 掌 握 家 庭 勞 動 技
能。
中、高
5. 通過操作活動,學會簡單的家庭勞動技
能,如常用的電器操作、簡單的家庭清
潔和食品烹飪。
學校
1. 認識視力殘疾對校園生
活的影響,初步應用相
關補償策略。
中、高
1. 結合實例,討論、交流視力殘疾個體在
校園生活、活動方面的困難,以及克服
上述困難的方法。
2. 認識校園生活中的安全
隱患,初步掌握安全保
護知識與技能。
中、高
2. 結合實例,討論、交流校園生活中有關
環(huán)境安全、運動安全等事例,以及規(guī)避
上述風險的方法。
3. 初步掌握校園生活中的
勞動技能。
中
3. 通過操作活動,學會簡單的勞動技能,
如打掃教室、整理圖書等。
│ ;第三部分 ; 課程內容 ;│
633
課程內容 學段 活動建議
社區(qū)
1. 熟悉所在社區(qū)的環(huán)境。 中、高
1. 觀察、參觀、討論、交流自身所在社區(qū)
的環(huán)境(包括設施和布局),了解社區(qū)
環(huán)境與社區(qū)生活的關系。
2. 認識視力殘疾對社區(qū)生
活的影響。
中、高
2. 結合實例或現場體驗,討論、交流視力
殘疾個體在社區(qū)生活、活動方面的困難
以及基本的應對方法。
3. 認識社區(qū)中重要的公共
服務機構和設施,并合
理利用。
中、高
3. 參與社區(qū)生活,到居委會、派出所、商
場、車站、銀行、郵局、醫(yī)院等場所體
驗。
4. 認識社區(qū)生活中的安全
隱患,初步掌握自我保
護的知識與技能。
高
4. 結合實例或現場體驗,了解社區(qū)生活中
有關環(huán)境安全、運動安全等事例,以及
規(guī)避上述風險的方法。
二、學習適應
課程內容 學段 活動建議
家庭
1. 了解家庭學習的基本方
法與技能。
中、高
1. 討論、交流和分享家庭學習的基本方法
與技能。
2. 認識干擾學習的主要因
素,排除由此產生的不
良影響。
中、高
2. 結合實例或角色扮演,交流、討論家庭
中干擾學習的不良因素,如噪音等,以
及排除干擾的方法。
3. 初步運用家庭中各種學
習資源。
中、高
3. 結合實例,交流、討論和分享家庭中的
學習資源,如報刊書籍、電視、網絡媒
體等,向父母長輩了解、分享使用家庭
學習資源的經驗和體會。
學校
1. 明確學習與自身未來發(fā)
展的關系,認識學校教
育對自身發(fā)展的重要性。
中、高
1. 結合實例,討論、交流學習與自身未來
發(fā)展的關系,分享自己所了解的成功故
事。
2. 參與合作學習,與他人
分享成果,體驗合作學
習的快樂。
中、高
2. 設計并實施合作學習的活動方案,討
論、交流、分享合作學習的體驗與成
果。
3. 運 用 輔 助 技 術 進 行 學
習。
中、高
3. 現場體驗,討論、交流輔助技術對學習
的支持、促進作用,如助視器、讀屏軟
件等。
續(xù)表
盲校義務教育社會適應 課程標準(2016年版)
634
課程內容 學段 活動建議
學校
4. 熟練使用學校中的各種
資源進行學習。
中、高
4. 結合實例或現場體驗,交流、討論學校
中的學習資源,如圖書館、電子閱覽室
等,分享使用學校學習資源的經驗和體
會。
5. 探索有效的學習策略。 中、高
5. 圍繞學習主題,設計、展示并實施學習
方案,討論、交流、分享探索學習策略
的體驗。
社區(qū)
1. 了解并利用社區(qū)各種學
習資源進行學習。
中、高
1. 體驗社區(qū)中的學習資源,如圖書館、博
物館、展覽館等。分享使用社區(qū)學習資
源的經驗和體會。
2. 利用大眾媒體資源進行
學習。
中、高
2. 圍繞學習主題,設計、展示并實施學習
活動方案,討論、交流、分享使用大眾
媒體資源的經驗。
三、人際適應
課程內容 學段 活動建議
家庭
1. 了解并遵守與家庭成員
交往的基本禮儀。
中、高
1. 圍繞家庭交往主題,如“我與父母做朋
友”,開展角色扮演、現場體驗活動,
交流、分享和總結家庭基本禮儀。
2. 以恰當的方式向家庭成
員 表 達 自 己 的 合 理 訴
求。
中、高
2. 結合實例,采取角色扮演、情境體驗、
情境模擬等形式,交流、討論向家庭
成員恰當表達自己合理訴求的方式與方
法。
學校
1. 了解自身在班級、學校
中的角色。
中
1. 通過主題演講、討論、角色扮演等方
式,了解自身角色。
2. 了解與老師、同學交往
的基本禮儀。
中、高
2. 通過主題演講或參加各類聯(lián)誼活動,學
習與教師、同學交往的基本禮儀。
3. 正確認識他人對自己的
幫助,增強感恩意識。
中、高
3. 通過參與感恩父母、感恩教師、感恩社
會等主題活動,利用情境模擬、角色扮
演等形式,正確認識他人對自己的幫助。
4. 恰當表達自己的合理訴
求。
中、高
4. 用小組交流和情境模擬等方式,討論和
學習如何恰當表達自己的合理訴求。
續(xù)表
│ ;第三部分 ; 課程內容 ;│
635
課程內容 學段 活動建議
學校
5. 認識視力殘疾對異性交
往 的 影 響, 學 習 正 確
的交往方式。
中、高
5. 通過主題活動、角色扮演、情境模擬等
形式來了解與異性的正確交往方式。
社區(qū)
1. 認識視力殘疾對社會交
往的影響。
中、高
1. 討論、交流視力殘疾對社區(qū)交往的影
響,嘗試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2. 了解鄰里、朋友交往的
正 確 方 式, 積 極 參 與
社區(qū)活動。
中、高
2. 創(chuàng)設情境,體驗處理人際關系的不同方
法所帶來的效果。通過主題活動,體驗
尊重他人、誠實守信的重要性。
3. 學習用餐、做客和待客
等的基本禮儀。
中、高
3. 通過角色扮演、情境模擬等,學習用
餐、做客與待客的恰當舉止。
4. 了解人際交往中自我保
護 的 方 法, 形 成 自 我
保 護 意 識, 學 會 維 護
自尊與個人權益。
中、高
4. 通過參加“男生/ 女生的自我保護講
座”,了解人際交往中自我保護的方
法。
四、職業(yè)適應
課程內容 學段 活動建議
家庭
1. 了解家庭成員所從事的
職業(yè)及其價值。
中
1. 通過主題演講、討論會、家長分享等方
式,了解父母的職業(yè)狀況,分享了解到
的職業(yè)故事。
2. 了解視力殘疾對職業(yè)選
擇的影響,與家人討論
職業(yè)選擇與規(guī)劃。
高
2. 通過主題演講、討論會、家長分享等方
式,讓學生了解視力殘疾對職業(yè)選擇的
各種影響。閱讀優(yōu)秀盲人傳記,講述職
業(yè)故事,與家人討論可能從事的職業(yè)。
學校
1. 了解學校教職員工的職
業(yè)類型和崗位分工,形
成初步的職業(yè)意識和崗
位責任感。
中、高
1. 根據自身的興趣、能力和崗位特點,參
與不同崗位的體驗活動,交流和分享工
作感受。
2. 了解視力殘疾對職業(yè)選
擇的影響,能主動尋求
教師指導。
高
2. 結合實例,討論視力殘疾對職業(yè)選擇的
影響。邀請校友來校分享工作心得,并
尋求指導。
續(xù)表
盲校義務教育社會適應 課程標準(2016年版)
636
課程內容 學段 活動建議
社區(qū)
1. 了解視力殘疾人所從事
的職業(yè)類型和價值。
中
1. 通過多種方式了解社會適應能力較強的
學生和校友的成功案例。開展演講或會
談活動,邀請成功就業(yè)的視力殘疾人士
來校交流。
2. 了解所在社區(qū)的常見職
業(yè)類型和職責,具有初
步的職業(yè)意識和崗位責
任感。
高
2. 參與常見的職業(yè)體驗活動,如參觀商
店、銀行、郵局、菜場、醫(yī)院、超市
等,嘗試參與部分工作。
3. 合理利用社區(qū)資源,嘗
試進行職業(yè)規(guī)劃。
高
3. 根據已有的職業(yè)體驗,嘗試設計自己的
職業(yè)規(guī)劃。
續(xù)表
637
第四部分 ; 實施建議
一、教學建議
(一)準確把握課程性質與目標
教師應準確把握課程的性質,遵循螺旋式上升原則,注意中高年級課程
目標的層次性,多角度發(fā)展學生生活、學習、人際和職業(yè)適應能力。例如,
對家庭勞動技能的學習和掌握,不同學段要有不同的要求。
(二)注重滿足學生的特殊需求和個別需求
教師要針對學生的特殊適應問題,如生活方面的依賴思想、學習方面的
畏難情緒、人際交往中的特惠意識以及職業(yè)領域的就業(yè)困惑等,開展補償性
教學。同時要遵循個別化教育原則,注意分類分層,以滿足每個學生的獨特
需求。
(三)突出社會適應課程的綜合性和活動性
教師要充分認識本課程綜合性的特點,有效整合學生已有知識、技能和
經驗,積極利用家庭、學校、社區(qū)等方面的資源,采取案例研討、小組學
習、現場體驗等適當的活動方式開展有效教學。例如,可以在校園內開設
“圖書超市”,讓學生把自己的圖書在超市進行交換、買賣,鍛煉學生的綜
合能力。
(四)通過情境教學提升學生社會適應能力
教師要把握學生在真實生活情境中出現的社會適應問題,有目的地創(chuàng)設
盲校義務教育社會適應 課程標準(2016年版)
638
情境,提供多樣化的體驗和社會實踐機會,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課程
內容。例如,可以創(chuàng)設家庭情境,學生模擬待客和做客,使學生更好地掌握
人際交往技能。
二、評價建議
課程評價的目的在于激勵學生積極參與本課程的學習,促進學生社會性
發(fā)展,逐步提高他們社會適應能力。評價遵循多元、開放和發(fā)展的原則,不
僅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關注他們參與學習和訓練活動的過程。
(一)評價原則
1. 評價主體多元化。強調評價主體間的互動,強調被評價者(學生)
成為評價主體中的一員。建立評價主體共同參與、交互作用的評價制度,形
成多渠道的信息反饋機制。
2. 評價內容真實化。評價內容設計應反映學生的真實生活,體現學生
的學習內容。注重結合家庭、學校、社區(qū)三類真實情境,圍繞生活、學習、
人際和職業(yè)適應能力的提升,針對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
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目標上的真實發(fā)展水平,開展評價活動。
3. 評價方式綜合化。主要可采用學生自評、同學互評、教師評價、家
長評價以及社會有關人員評價相結合,書面評價、口頭報告與活動展示評價
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綜合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結果。
(二)評價方式與方法
1. 觀察。教師觀察并記錄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結合學生的特殊性,
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
2. 訪談。教師與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談話,獲得有關學生發(fā)展的信息,
通過分析這些信息對學生的發(fā)展情況進行評價。
3. 檔案袋評價。用成長資料袋或活動記錄冊等方式收集學生成長過程
中的各種資料,包括學生的各種作品和活動成果等,并進行合理的分析與解
釋,對學生在學習與發(fā)展過程中的努力、進步狀況和成就進行評價。
4. 情境測驗。設置一定的社會生活情境,觀察學生在完成任務或角色
扮演中的綜合表現,提取學生各方面能力發(fā)展信息。
│ ;第四部分 ; 實施建議 ;│
639
5. 紙筆測驗。通過漢字試卷、盲文試卷等,對學生在社會適應相關主
題領域的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評價。
三、教材編寫建議
(一)落實課程標準要求
教材必須貫徹課程標準要求,在恪守基本理念、體現課程目標的基礎
上,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編寫出特色鮮明、結構合理的教材。
(二)尊重特殊性
教材內容的編排與呈現,要遵循螺旋式上升的原則,依據不同學段學生
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征,遵循他們社會適應能力發(fā)展的規(guī)律。
(三)體現生活性
教材編寫, 應從真實生活中選取活動素材,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教材成為
學生了解社會、參與社會和融入社會的橋梁。
(四)兼顧差異性
教材的活動設計應兼顧不同地區(qū)、不同學校和不同師資狀況的差異性,
保證大多數地區(qū)和學校在現有條件下皆可使用。
四、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
課程資源開發(fā)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學校實際,開發(fā)符合各校實際需要的
課程資源,并不斷加以補充、完善和提高。
(一)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資源
要注重社會適應課程的教學資源的積累、更新和開發(fā),充分利用信息化
手段開發(fā)和制作教學資源,不斷豐富教學資源,提高教學資源質量。
(二)綜合使用學校及社區(qū)資源
教師應根據實際需要,充分發(fā)揮現有資源和設施的作用,如家政教室、
盲校義務教育社會適應 課程標準(2016年版)
640
生活情境體驗室、圖書館、電腦教室、心理活動室等,并根據課程需要有
計劃、有步驟地改善和提升。綜合使用社區(qū)服務機構和公共服務設施,如醫(yī)
院、超市、郵局、銀行、社區(qū)圖書館、博物館、商店、餐廳、菜場、公園、
青少年宮、兒童活動中心等。
(三)深入挖掘社會資源
教師要根據課程需要,充分挖掘、整合和利用其他社會資源。充分發(fā)揮
家長、社區(qū)工作者、志愿者和其他社會人士對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和指
導作用。善于利用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活動、公益活動以及時事新聞等作為課程
資源。